乙巳蛇年到来,在中华文化里,蛇是灵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福瑞。“巳”为十二地支之一,地支的本意表示大地万物从生发,经繁茂、成熟、衰减,以致新生的过程。在早期历法中,以十一月为子月,巳月则代表四月,这一时节,阳气出,阴气藏。这同样也是灵蛇出动的时节,万物见,成文章。
蛇从远古来
潜于深渊,栖于密林,随阳气升起而出动,自万物有灵的远古时期,蛇便成为古人心中神秘而具有力量的存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繁衍力,逐渐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被赋予了文化、神话和礼俗的含义,持续数千年。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红陶贴塑蛇纹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红陶贴塑蛇纹罐
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红陶质地、口大底小
两蛇反向缠绕于罐身
蛇头露出罐口,相向对视
造型简朴却栩栩如生
真实地复现了五千多年前
仰韶初民与蛇相遇的某个瞬间
茫茫荒野中的对峙或许令他畏惧
这种游弋于草莽之间的神秘灵物
成为早期的图腾崇拜
新石器时代 石峁遗址 背向双蛇石雕
石峁博物馆藏
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死而不僵,僵而不死
冬藏夏出,蜕皮换骨
象征生命永恒、周而复始
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石雕上
多种充满神秘力量的图腾被刻于墙壁之上
“臣”字目的双蛇亦然
这种形态流传延续
在二里头的蛇形纹样和商周青铜纹饰上
都可看到这种“臣”字目蛇形象
商 刻辞龟腹甲残片
上海博物馆藏
甲骨上的“蛇”字栩栩如生
记录着先民对蛇的精准刻画
《说文解字》解释蛇为“它”
“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
“巳”同样见于甲骨文
本义指胎儿,引申为“嗣”
象征着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蛇之蜿蜒缠绕正涵此意
战国 蛇衔蛙铜饰
辽宁省博物馆藏
蛇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蛙则具有强大繁殖能力
蛇与蛙的相遇
形成特殊的“蛇衔蛙”题材器物
这件青铜饰真实展示蛇捕食蛙的场景
蛙作蹲踞状,极富灵动之感
二蛇缠绕,分别衔住蛙的后肢
这一特殊的题材
或许反映了先民祈求多子的生殖崇拜
汉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天文图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传说中的人文始祖
伏羲和女娲
被赋予了人首蛇身之形
蛇身交尾形象大量出现在帛画、画像石、壁画之中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天文图
描绘了古人观念里的天界
伏羲定规矩,代表天市垣
女娲制婚姻,主天地阴阳
体现着东汉重礼教、尊孝道的教化
华夏觅蛇踪
古时滇、蜀、楚、闽、吴越诸地皆曾崇蛇,祈求庇护与力量。吴越陶器蛇纹蜿蜒盘绕,如水蛇游弋河泽;古蜀青铜器蛇身神秘雄浑,似蟒蛇穿行山林;楚地漆器蛇饰灵动飘逸,若灵蛇隐现云雾。中原地区器物则常以蟠虺纹或像蛇的无脚龙为纹饰,反映龙蛇在古人心目中是关系很近的动物。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蛇元素文物,见证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传承发展,百川归海汇聚成中华民族灿烂文明。
商 青铜蛇
三星堆博物馆藏
《说文解字》记载:“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
巴蜀与蛇有解不开的渊源
三星堆坑穴中,一条青铜蛇苏醒过来
微昂着头,抖落三千载岁月尘埃
呈“S”状的身躯遍饰菱形云纹
背部饰刀状羽翅
仿佛可腾云驾雾,遨游天地
是古蜀人对蛇的独特想象
“臣”字目则反映蜀地与中原、长江流域地区的交流
分铸、铆接等工艺
与中原青铜铸造技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条蛇以蜿蜒之躯,连接起古蜀与中原的文化脉络
战国 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
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
水草丰沛、气候湿润
造就了吴越地区浓厚的蛇文化氛围
史料记载越人近水而居
在全身纹饰龙蛇之形的图案
可以驱避水中蛇虫之害
久而久之,形成“断发文身”的独特风俗
这件球形器质地为泥质灰白陶
八条蛇交叉缠绕、盘曲于球身
或作口衔另一蛇尾状
或作昂头盘身状
蛇头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蛇是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具象化
庇佑着越人在水乡泽国繁衍生息
战国 彩绘浮雕蟠蛇漆卮
荆州博物馆藏
蛇崇拜也是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楚地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器物上屡见蛇元素
楚人将旋、斫、挖、雕等技法灵活运用在这只漆卮上
塑造20条蟠蛇盘绕纠缠
联系人:
手机:13071059185
电话:0371-68620790
邮箱:henanfengzhiwen@163.com
地址: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梭路33号1号楼1单元9层850号